达鸿飞(Da HongFei)是中国区块链行业的重要推动者,作为NEO区块链平台联合创始人及Onchain(上海分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)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,他在去中心化应用(dApps)生态构建、区块链技术商业化落地等领域具有深远影响力。其职业生涯贯穿技术创新与行业实践,推动了中国区块链技术从概念走向实际应用的关键进程。
教育背景
1997年至2001年,达鸿飞就读于中国广东省的华南理工大学,获得英语与科技专业文学学士学位。这一跨学科的教育背景,为其后来在科技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商业拓展奠定了基础。尽管专业背景并非直接聚焦技术开发,但其对科技趋势的敏锐洞察与跨文化沟通能力,成为其在区块链行业整合资源、推动技术落地的重要优势。
职业生涯与行业贡献
早期行业探索与比特币社区推动
2005年至2013年,达鸿飞在上海英派司咨询有限公司(IntPass Consulting)任职,这段经历使其积累了丰富的商业咨询经验。2011年,他率先在中国发起推动比特币社区发展的运动,积极倡导比特币的技术理念与应用场景,成为中国早期加密货币布道者之一。这一时期的努力,为其后续进入区块链创业领域奠定了行业资源与认知基础。
NEO的创立与发展
2014年1月,达鸿飞在上海比特币会议上结识了联合创始人,共同开启了区块链创业之旅。同年,两人共同创立了AntShares(小蚁股),聚焦于去中心化应用平台的开发。2017年6月,AntShares正式更名为NEO,此次品牌升级的核心原因是避免与蚂蚁金融(Ant Financial)产生名称混淆,同时希望以“Neo”(拉丁语中“新”的含义)传递平台的创新定位。达鸿飞在谈及更名决策时表示:“为避免这些冲突和创造独特的身份,我们选择了‘Neo’这个名字,它代表着新的开始和无限可能。”
NEO平台采用委托权益证明(dBFT)共识机制,相较于比特币的工作量证明(PoW)和以太坊的权益证明(PoS),dBFT在效率与能耗方面更具优势,能够实现每秒数千笔交易的处理能力。平台提供去中心化存储、预言机、域名服务等基础设施,构建了支持下一代互联网的技术底座。用户可在NEO生态中创建、部署和使用各类去中心化应用、产品及服务,因此NEO常被称为“中国以太坊”。不过,达鸿飞强调NEO的独特性:“NEO不仅是一个开源项目或协议,更是一个由社区驱动的生态系统,汇聚了开发者、企业和用户的共同力量。”
在技术演进方面,NEO于2016年4月发布的版本中引入dBFT共识机制,实现了从实验性技术向商用化平台的关键跨越。截至目前,NEO生态已吸引全球数千个开发者团队,涵盖金融、供应链、数字身份等多个领域的应用落地。
Onchain的商业化实践
2016年12月,达鸿飞创立Onchain,该公司作为从NEO生态中孵化的企业级区块链解决方案提供商,专注于为中国本土企业和政府机构提供区块链技术服务。Onchain与贵阳市政府、铜仁市政府展开深度合作,利用区块链技术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解决方案。例如,在数据存证、政务协同、产业溯源等领域,Onchain通过区块链的去中心化、不可篡改特性,提升了政府服务效率与数据安全性。
达鸿飞在采访中阐述Onchain的使命:“区块链技术正在催生一种全新的协作体系——去中心化、自动化且自治的组织形式,帮助全球的个人和机构实现更高效的合作。Onchain的目标,就是通过技术创新,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实际的社会价值。”目前,Onchain已形成涵盖区块链底层平台、行业应用套件、开发者工具的完整产品矩阵,服务超过百家企业客户,成为中国区块链技术商业化的标杆企业之一。
NEO与以太坊的差异化特征
尽管NEO与以太坊均以支持去中心化应用为核心定位,但两者在技术路径和生态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。技术层面,NEO的dBFT共识机制通过选举节点达成共识,具有更高的交易确认速度和更低的能源消耗,更适合大规模商业应用场景。生态层面,NEO注重与政府和传统企业的合作,积极融入主流经济体系;而以太坊更强调去中心化自治组织(DAO)和开源社区的原生发展。达鸿飞曾多次强调,NEO并非简单复制以太坊,而是结合中国市场需求,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区块链发展路径。
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
作为中国区块链行业的代表性人物,达鸿飞的实践不仅推动了技术创新,更助力了区块链在合规框架下的发展。他倡导“数字身份”与“智能合约”的结合,认为这将是开启下一代互联网的关键钥匙。未来,NEO与Onchain将继续在跨链互操作、碳中和技术、Web3.0基础设施等领域深耕,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、包容且可持续发展的区块链生态系统。
从早期的比特币布道者到如今的区块链企业家,达鸿飞的历程折射出中国区块链行业的发展脉络。他通过技术创新与商业实践的双重驱动,证明了区块链技术在服务实体经济、推动社会数字化转型中的巨大潜力,也为全球区块链行业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范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