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endle是一个专注于固定收益率的DeFi协议,其核心创新在于通过双代币模型和抗无常损失的AMM设计,解决了传统DeFi流动性提供中的两大痛点——无常损失和收益波动性,为用户提供稳定且低风险的收益策略。截至2025年8月,该协议已占据DeFi固定收益赛道超50%的市场份额,并通过持续的技术升级和生态扩展,成为连接传统金融利率市场与链上资产的重要桥梁。
行业痛点与解决方案:从浮动收益到固定收益的范式转换
在传统DeFi生态中,流动性提供者(LP)面临双重不确定性。一方面,Uniswap等主流AMM协议因资产价格波动产生的无常损失,可能导致LP实际收益低于单纯持有资产;另一方面,Aave、Compound等借贷平台提供的浮动利率,使用户难以对冲市场利率波动风险。Pendle的出现正是为了打破这种困境:通过将资产的本金与收益权分离,用户可自主选择锁定固定收益或交易收益波动,同时其独特的AMM设计从机制上降低了无常损失的可能性。
具体而言,Pendle的解决方案包含两个核心层面。首先是「收益拆分」,用户存入基础资产(如ETH、USDC)后,将获得等值的PT(Principal Token,本金代币)和YT(Yield Token,收益代币)。PT代表到期日可兑换回原始资产的权利,其价格会随时间推移逐渐收敛至标的资产价格;YT则代表资产在锁定期内产生的所有收益,用户可通过出售YT提前兑现收益,或持有至到期获取浮动收益。这种拆分机制使固定收益和收益投机成为独立的市场行为,满足了不同风险偏好用户的需求。其次是「时间衰减补偿」,PT与YT的价格波动通过数学模型与时间强绑定,例如PT价格会随到期日临近自然升值,这种内生性价格趋势抵消了传统AMM中因套利交易导致的资产价格偏离,从而将无常损失控制在接近零的水平。
核心技术架构:双代币模型与抗无常损失的AMM
Pendle的技术创新集中体现在双代币设计与AMM算法的深度耦合。在双代币模型中,PT与YT形成了动态平衡的价值关系:以1 ETH存入为例,用户将获得1 PT-ETH和1 YT-ETH。假设市场年化利率为5%,1年后到期的PT-ETH初始价格可能为0.95 ETH(即1 ETH本金的现值),而YT-ETH则反映5%的预期收益;随着到期日临近,PT-ETH价格逐渐向1 ETH收敛,YT-ETH则根据实际收益情况波动。这种设计使PT成为「零息债券」的链上等价物,而YT则类似利率期货,为用户提供了对冲利率风险的工具。
支撑这一模型的核心是Pendle的AMM算法。与传统AMM的xy=k公式不同,Pendle采用了「资产相关性优化+时间衰减」的混合模型,其核心公式为xPT + y*SY = k(其中SY为标准收益代币,如aToken、cToken)。这种设计的优势在于:资金池内的资产高度相关(如同一标的资产的不同期限PT),价格波动方向一致,减少了传统AMM中因资产价格背离产生的套利空间;同时,PT随时间自然升值的特性,为LP提供了持续的「时间补偿收益」,进一步抵消了潜在的无常损失。例如,当用户在PT-ETH(3个月期)和PT-ETH(6个月期)组成的资金池中提供流动性时,由于两种资产均锚定ETH本金价值,且价格均随时间单调递增,其相对波动远小于ETH/USDC等非相关资产对,从而降低了LP的风险暴露。
2025年战略升级:从协议到生态的跨越
2025年的Pendle已进入生态扩张的关键阶段,其V2协议升级和多链战略标志着从单一产品向综合金融平台的转型。在技术层面,V2版本通过优化AMM参数,实现了「持有至到期零无常损失」的承诺——只要LP将资产持有至PT到期日,即可通过PT与标的资产的价格收敛机制,确保本金无损退出。这一机制吸引了大量保守型资金入场,使其TVL在2025年Q2突破8亿美元。
更具突破性的是其「Boros计划」,该计划旨在将固定利率交易引入永续合约的资金费率市场。传统永续合约通过资金费率平衡多空力量,而Pendle计划将YT代币与资金费率挂钩,允许用户通过交易YT对冲或投机资金费率波动。这一创新若成功落地,将使Pendle成为链上首个利率衍生品交易平台,对标传统金融中的CME利率期货市场,为机构用户提供进入加密市场的新通道。
多链扩展是Pendle 2025年的另一大战略重点。除 Ethereum 外,协议已计划部署至 Solana、Hyperliquid 和 TON 等非 EVM 链,目标覆盖增量 TVL 超 5 亿美元。这一举措不仅能缓解 Ethereum 的网络拥堵问题,还能吸引跨链生态的流动性,例如 Solana 上的稳定币用户可通过 Pendle 锁定美元固定收益,而 TON 生态的用户则能参与以太坊资产的利率交易,进一步强化其作为跨链利率枢纽的地位。
生态合作与市场地位:连接传统金融与链上资产的桥梁
Pendle的快速崛起离不开与头部DeFi协议的深度整合。,其合作伙伴包括Aave、Curve、Lido等,用户可直接将aToken(Aave的计息代币)、stETH(Lido的质押ETH)等标准化收益资产存入Pendle,生成对应的PT和YT。这种无缝集成不仅丰富了Pendle的资产种类,也为合作协议的用户提供了额外的收益出口,形成双赢生态。例如,Curve的稳定币LP可通过Pendle将浮动收益转换为固定收益,而Lido用户则能通过出售YT提前兑现质押收益,无需等待ETH解锁。
从市场数据看,Pendle的增长轨迹印证了固定收益需求的刚性。截至2025年Q2,协议TVL达12亿美元,其中USDC、ETH和stETH三大资产占比超70%,反映出用户对低风险固定收益产品的偏好。值得注意的是,机构用户占比从2024年的15%提升至2025年的30%,这与Pendle的「机构级」产品设计密切相关——其链上固定收益凭证可作为合规金融产品的底层资产,为传统金融机构进入加密市场提供了合规路径。
风险与展望:平衡创新与安全的未来挑战
尽管前景广阔,Pendle仍面临两方面挑战。其一,多链部署带来的跨链风险。不同区块链的安全机制、资产标准存在差异,如何确保跨链资产的安全性和一致性,是其生态扩展的关键障碍。其二,永续合约集成后的清算风险。Boros计划若要成功,需建立高效的风险定价模型,避免极端行情下的连环清算,这对协议的 oracle 系统和清算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长期来看,Pendle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固定收益工具,更在于构建了链上利率曲线。通过不同期限PT的价格,市场可形成对ETH、BTC等核心资产的无风险利率预期,这将为整个DeFi生态提供定价基准,推动行业从「野蛮生长」向「精细化金融」转型。若其利率衍生品市场成熟,甚至可能影响传统金融的利率定价,成为连接加密经济与传统经济的「利率纽带」。
结语:DeFi固定收益的定义者与引领者
Pendle通过「拆分收益权+抗无常损失AMM」的创新,重新定义了DeFi固定收益的形态。其双代币模型使复杂的利率交易变得简单可及,而持续的技术升级和生态扩展则不断拓宽着链上金融的边界。在传统金融与加密市场加速融合的背景下,Pendle正从一个协议进化为一个生态,其探索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更安全的收益策略,也为DeFi行业的机构化进程提供了可行路径。未来,随着利率衍生品市场的成熟,Pendle或将成为加密经济的「美联储」,通过链上利率政策影响整个市场的流动性与定价逻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