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uffer Finance 是基于 EigenLayer 构建的原生流动性再质押协议(nLRP),核心定位是降低以太坊权益证明(PoS)网络的参与门槛,同时通过再质押机制提升资本效率与网络多样性。其目标是让个人用户以低至 1 ETH 的资金参与验证节点运维,并通过与 EigenLayer 共享安全性生态的深度集成,实现质押资产的多场景收益。
背景与成立动因:破解以太坊质押的高门槛痛点
传统以太坊质押存在两大核心痛点:一是高资金门槛,成为独立验证节点需质押 32 ETH,这一要求将多数中小用户排除在外;二是高风险成本,验证过程中若出现技术失误(如离线、双重签名),可能面临高达 5 ETH 的罚没风险。Puffer Finance 应运而生,旨在通过技术创新与机制设计解决这些问题。
从资本支持来看,项目已获得币安实验室、Brevan Howard Digital 等机构投资,累计融资 2400 万美元,这为其技术研发与生态扩张提供了坚实基础。
核心特性:低门槛、多收益与安全扩展的三重突破
1. 降低参与门槛:1 ETH 即可成为“验证者”
Puffer 打破了 32 ETH 的传统限制,允许用户以 1 ETH 起参与质押,大幅降低了普通用户进入以太坊验证生态的资金门槛。同时,其开发的抗罚没技术通过算法优化验证流程,减少因操作失误导致的资产损失风险,进一步降低了参与顾虑。
2. 多维度收益机制:积分激励与资产增值并行
用户质押 ETH 后,可同步获得两类积分奖励——与质押金额成正比的 Puffer 积分 和 EigenLayer 积分,这些积分未来可兑换项目空投。此外「stETH 充值通道」是其特色设计:用户可将 Lido 的流动性质押衍生品 stETH 存入 Puffer,主网升级后将自动兑换为 ETH 并直接参与 EigenLayer 原生再质押,这一「吸血鬼攻击」策略在 2024 年快速推动其 TVL 增长。
3. 安全性与扩展性:依托 EigenLayer 生态的协同设计
作为 EigenLayer 原生协议,Puffer 深度集成其共享安全机制,支持对接各类主动验证服务(AVS),如数据可用性层 EigenDA、去中心化排序器 Espresso 等,帮助以太坊实现模块化扩容。为防范验证者风险,项目采用开源监控面板,实时限制跨协议重复质押行为,降低节点串通攻击的可能性。
发展动态与数据:从 10 亿到 26 亿 TVL 的快速崛起
1. TVL 增长曲线:从头部协议到行业焦点
- 2024 年 2 月:TVL 突破 10 亿美元,累计生成 462 亿 Puffer 积分与 9500 万 EigenLayer 积分;
- 2024 年 5 月:受孙宇晨大额 ETH 存款推动,TVL 从 21 亿美元飙升至 26 亿美元,成为再质押赛道的头部项目之一。
2. 生态扩展:从质押到多场景应用
项目在 2024 年启动「第三阶段活动」,鼓励用户在 Curve、Uniswap、PancakeSwap 等主流 DEX 中为其质押凭证代币 pufETH 提供流动性,此举不仅提升了 pufETH 的市场深度,也为用户开辟了「质押+交易挖矿」的复合收益路径。
3. 合作伙伴关系:构建 LSD 与 AVS 协同网络
- LSD 生态整合:与 Lido 达成合作,支持 stETH 直接充值;未来计划接入更多流动性质押衍生品(如 rETH、cbETH),扩大质押资产来源;
- AVS 生态协同:深度参与 EigenLayer AVS 生态建设,与 Espresso(去中心化排序器)、AltLayer(高速区块链)、Near(跨链协议)等团队合作,探索模块化区块链基础设施的落地场景。
风险与挑战:技术依赖、竞争环境与治理争议
尽管发展迅速,Puffer Finance 仍面临多重挑战:
- 智能合约安全风险:作为依赖 EigenLayer 与 AVS 生态的协议,其安全性高度依赖底层代码审计,若 EigenLayer 或合作 AVS 出现漏洞,可能传导至 Puffer 系统;
- 治理中心化争议:项目治理层若通过多重签名机制否决合理的罚没决定,可能削弱协议的去中心化属性,引发社区信任危机;
- 市场竞争压力:再质押赛道已涌现 Renzo、KelpDAO 等竞品,Puffer 需通过差异化机制(如积分激励、生态协同)维持长期竞争力,其代币经济模型的可持续性仍需时间验证。
Puffer Finance 通过低门槛设计与多收益机制,正在推动以太坊质押生态的“民主化”,让更多用户参与到网络安全维护中。截至 2025 年 8 月,其 26 亿美元的 TVL 与广泛的生态合作,已使其成为 EigenLayer 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然而,在技术依赖与竞争加剧的背景下,项目需在安全、去中心化与可持续性之间寻找平衡,才能在再质押赛道的长期竞争中站稳脚跟。